要理解 “全域旅游”,需要先厘清它与 “旅游 +”“+ 旅游” 的关系 —— 三者并非孤立概念,而是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体系:“旅游 +” 是全域旅游的核心手段,“+ 旅游” 是全域旅游的拓展路径,而全域旅游则是最终追求的发展模式与目标。
二者本质是 “以谁为核心” 的差异,共同指向 “打破产业边界、激活旅游价值”,但发力方向完全不同:
全域旅游的官方定义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包括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简单说,全域旅游要打破 “传统景区思维”(即 “旅游 = 去景点打卡”),让整个区域变成 “大景区”,让旅游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 “五个全”:
不再局限于 “5A 景区”“网红打卡点”,而是将整个区域的空间都视为旅游载体:
-
城市里的老街、公园、博物馆是旅游场景;
-
乡村的稻田、茶园、民宿是旅游场景;
-
甚至交通干线(如 “最美公路”)、工业园区、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旅游咨询),都被纳入旅游服务体系。
全域旅游的核心是 “产业无边界”—— 通过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经济增长点:
-
比如浙江安吉:以 “竹” 为核心,既做 “旅游 + 竹文化”(竹博园、竹编体验),也做 “竹产业 + 旅游”(竹制品工厂开放参观、竹主题民宿),形成 “一竹带全域” 的模式;
-
再如云南丽江:不止有丽江古城(景点),还通过 “旅游 + 民族服饰”(旅拍产业)、“农业 + 旅游”(拉市海骑马赏花)、“文化 + 旅游”(纳西族篝火晚会),让游客 “留下来、多消费”。
传统旅游只满足 “基本需求”,全域旅游则追求 “全要素服务升级”:
-
不仅要有酒店,还要有特色民宿、露营地;
-
不仅要有餐馆,还要有 “舌尖上的当地”(如农家宴、非遗美食作坊);
-
不仅要有景点,还要有 “可体验、可参与” 的项目(如非遗手工、农事劳动、研学课程);
-
甚至公共服务也要适配旅游:比如景区厕所与城市厕所标准统一、公交系统串联景点与社区、语言服务覆盖多语种(针对国际游客)。
全域旅游不是 “政府或企业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共同参与:
-
政府:负责规划(如划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厕所、智慧旅游平台);
-
企业:开发特色产品(如民宿、研学项目)、提供专业服务;
-
居民: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 比如乡村居民经营民宿、售卖手作,城市居民参与 “文明旅游志愿者”,甚至自身的生活方式(如纳西族的日常歌舞)也成为旅游吸引力;
-
游客:从 “消费者” 变成 “传播者”—— 通过分享体验带动区域口碑,同时也需遵守当地规则(如保护生态、尊重文化)。
传统旅游更看重 “门票收入、旅游消费”,而全域旅游追求 “长期综合价值”:
-
经济价值:带动就业(如民宿服务员、研学导师)、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旅游让农产品直达游客);
-
社会价值:保护文化遗产(如非遗因旅游开发得以传承)、提升居民文明素质(为适配游客需求,当地服务意识升级);
-
生态价值:倒逼生态保护(如 “全域旅游示范区” 要求生态红线不突破,青海湖通过全域旅游规范旅游开发,减少对候鸟的影响)。
传统旅游的局限很明显:“门票经济依赖”(景区外 “一穷二白”)、“旺季拥堵 / 淡季冷清”(资源浪费)、“游客体验单一”(打卡式旅游)、“对当地带动有限”(收益集中在景区,居民难受益)。
而全域旅游正是为了破解这些问题:
-
比如过去游客去黄山,可能只住 1 晚(爬完山就走),消费集中在门票和山下酒店;
-
现在黄山推进全域旅游:将周边的宏村、西递(古村落)、太平湖(生态游)、徽州古城(文化体验)串联,推出 “多日游线路”,游客停留时间延长到 3-5 天,消费覆盖民宿、餐饮、手作、研学,当地居民的收入也从 “单一务农” 变成 “多元增收”。
全域旅游不是 “所有地方都搞旅游”,也不是 “把区域都建成景区”,而是一种 **“以旅游为纽带,重构区域发展逻辑” 的模式 **—— 它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融合为手段,以全民共享为目标,最终实现 “旅游让区域更美好,区域让旅游更优质” 的良性循环。
从 “旅游 +” 到 “+ 旅游”,是手段的延伸;从 “景点旅游” 到 “全域旅游”,是理念的升级。